返回
景区资讯

首页
汽车
火车
机票
公交
天气
资讯
问吧
工具
地图

短暂的接管风波背后,是长期的商业角力。少林景区暗战的显性化,能否逼出共赢之策?

2013-07-19 07:21:15 来源: 客运站

  接管失利:

  “少林”再置风口浪尖

  一场未遂的“夺权”,让围绕少林景区的漫长角力被摊到聚光灯下

  7月16日,嵩山少林景区,客流井然。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全国著名的5A景区前不久刚刚遭遇了一场“夺权”风波。

  根据外界披露的消息,7月1日,之前由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港中旅登封公司)管理的嵩山少林景区售票处等相关部门,被登封市政府下属的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简称嵩管委)派人接管,其他相关单位也接到了登封市政府部门的接管通知。但这场接管行动,在第二天即被叫停,景区工作恢复原状。

  港中旅集团是国资委直接领导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是香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和中国最大的旅游企业集团。2009年底,登封市政府招商引资,与港中旅合资成立港中旅登封公司共同开发嵩山自然文化资源。

  但在合作进入第四个年头后,双方却发生了这样一场匪夷所思的冲突。十多天后,提及这一接管风波,港中旅登封公司的多位基层员工依然遗憾有加:“政府要能接管就好了。”

  不过,冲突双方的官方态度,则选择了回避,并将皮球踢给了对方。

  “这事已经过去了。总经理钱国平在深圳出差,公司其他人都不方便说。”7月16日,港中旅登封公司一位高管婉拒了记者采访。随后记者拨打钱国平电话,无人接听。

  该公司办公室一位负责人同样称“权限范围内,不能乱说”。他让记者找景区的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嵩管委了解情况。但嵩管委发言人刘少伟称自己在外出差,建议记者先找港中旅登封公司采访。

  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是,登封市政府接管当日,港中旅登封公司一位高管立即向总部汇报,随后登封市在上级部门干预下,此次接管行动夭折。

  少林景区一位员工对本报透露,政府接管的原因是住建部对5A景区的规范化经营要求。但记者并未发现住建部近期相关通知。不过,2012年底住建部发言人曾经对部分风景名胜区过于注重经济功能,片面强调旅游开发,出让或转让经营权,严重影响了风景名胜区的公益性的行为提出批评,称住建部将加大规划、监管力度,加强筛查和考核。

  本报记者从少林景区工作人员处获悉,“接管”失利后,目前景区相关工作一切正常,与原来没什么变化。

  但舆论并未平息,这场冲突震荡波持续发酵,甚至披露出少林寺“监控门”等更多内情。

  联姻裂痕:祸起“轻投入,重经营”?

  从“摘牌危机”到“接管风波”,当年强强联合的“美满姻缘”,为何渐行渐远?

  记者调查发现,登封市政府与港中旅登封公司的冲突根源,在于对合作方三年多来景区经营的强烈不满。

  2009年12月,港中旅和登封市政府共同组建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主营“旅游开发投资、文化产业开发、旅游地产”等业务。在合资公司股本结构方面,港中旅以现金入股方式控股51%,登封市政府以实物和现金方式占股49%,其参股的“国有资产划拨范围”包括:少林、嵩阳、中岳景区门票,旅游运输,少林景区游客中心,少林景区停车场、电子门禁、禅居酒店及其他,年限40年。

  当时,这场“世界级文化旅游资源”和“世界级文化旅游企业”强强联合,被视作郑州市文化旅游体制改革的典范而备受推崇。港中旅的央企背景、雄厚资金、先进管理和发达的营销网络,以及巨额的投资承诺,令人对这场合作给予高度期望。

  但是,蜜月期很快结束。登封市政府逐渐发现,港中旅这个“财神”,在攫取巨额门票利益的同时,却并未给少林景区带来期望的投资和实质性改观。

  “2011年10月底少林5A景区的‘摘牌危机’,首次激化了登封市政府与港中旅的矛盾。”登封市当地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当年组织的暗访中,少林景区的游览环境、旅游接待设施、旅游秩序、管理服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评分较低,距离5A级旅游景区标准差别较大,被责令整改。由此少林寺陷入了舆论铺天盖地的‘摘牌危机’报道,对少林景区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而今年7月再次爆发的接管风波,则令这种持续积累的矛盾由地下转为公开化。从“摘牌危机”到“接管风波”,双方矛盾的一个显性因素,是港中旅的“轻投入、重产出”。

  根据最初的合作协议,港中旅承诺三到五年合资公司融资8亿到10亿投入景区发展。但嵩山少林景区多位员工表示,合资公司成立以来,只规划了一个旅游小镇的项目。而且该项目从选址到规划,历次汇报工作是在地方政府的催促下才完成。从公开信息上,目前也未发现该项目开工消息。

  “合资公司对景区的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登封市当地一位人士告诉记者,“港中旅经营的一个特点是,过于强调成本,过度压缩营销费用、维护费用和人力成本等,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且繁琐的管理流程也不适应景区发展。比如一个水龙头坏了,需要层层审批,最终流程走下来可能要一周以后了。”

  而不少员工的不满在于工资偏低。少林景区一位员工告诉记者,港中旅的引入并未带来收入的提升,目前基层正式工的工资不足两千元。

  由于港中旅登封公司拒绝采访,对于上述说法,其回应不得而知。

  深度缘起:利益天平“失准”

  登封市政府与港中旅冲突背后的深层原因,既是契约精神的缺失,更是利益天平的失准

  事实上,在对港中旅“轻投入”的指责中,登封市政府与港中旅冲突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利益分配问题。

  长期以来,少林寺的金字招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围绕利益分配的纠葛,早在港中旅入驻前就已产生。之前,在以少林寺为核心的少林景区门票收入中,少林寺和地方政府三七分成。

  但双方矛盾不断,少林寺曾称门票收入分配中,比较被动,双方龃龉不断。

  但随着港中旅的介入,利益分配机制出现了新的问题。居于控股地位的港中旅,开始主导这场利益分配,并逐渐引起合作方不满。

  本报记者获得的相关数字显示,港中旅登封公司旗下包括嵩山少林在内的三个景区,三年收入增长了1.5倍。2009年,单少林寺的门票收入就近1.5亿,加上嵩阳、中岳两个景区,三年后经济收益显然更为可观。这一巨大的蛋糕分配问题,自然令人关注。

  “合资公司主要负责人偏重于单方面向港中旅负责,忽视了登封市政府的权益。”登封市当地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造成董事会权力被削弱甚至架空。”

  实际上,这种利益纠葛的矛盾,从合作的头两年就开始产生。本报记者获得的一份2012年对港中旅登封公司的调研材料显示,“两年来,公司董事会未召开过一次会议。公司机构设置和人事薪酬改革方案虽经职代会通过,但未经董事会审定。年度财务预算和财务决算未经董事会讨论,对股东双方的利润无法分配。年度资本性支出项目失去董事会监督。”

  “从此次夺权风波中,登封市政府主要针对少林景区的门票和财务接管,可见登封市希望寻求财务和利益分配上的主动性。”一位分析人士称。

  事件反思:共赢才会“赢”

  在众多的央地合作案例中,只有合作各方照顾彼此利益,才能获得共赢

  港中旅和登封市的合作是否陷入“死结”?又应如何打开?

  登封市多位当地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客观而言,登封市和港中旅的合作,整体上并无不妥。嵩山风景名胜区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但是受到种种因素制约,资源转换优势不明确,开发力度不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合作伙伴注入鲜活的活力。

  而且,长期以来嵩山风景区是政府主导型,引入港中旅的最大成果,是实现了资产剥离,完成了政企相对分离这一任务,为后续发展扫清了障碍。

  “但是,在引进港中旅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利益主体和市场规律的充分考量,带有明显的‘撮合’特征。”登封市当地一位人士说,“这种合作的后果是,双方协议不够细致,对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缺少有效评估,缺少对合作双方有力的约束条款,导致后期矛盾和分歧越来越大。”

  比如,港中旅集团当初承诺3年内投资8亿~10亿元用于嵩山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开发,通过索道、电梯、轻轨等现代交通科技将寺、庙、院、阙与自然风光完美融合,增强嵩山风景名胜区核心竞争力。但是一旦上述承诺无法完成,又应该如何追责?

  但对于少林景区而言,眼下最为重要的是,合作双方未来如何度过“三年之痒”,平衡各方利益,将合作顺利进行下去。

  一位当地人士建议,双方必须首先完善协议。对运营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对协议进一步补充,调整和完善。在此基础上,合资公司理应完成约定的投资承诺,遵循起码的契约精神。同时,合作各方都应照顾彼此利益,以期共赢。问题不应是合作的终结,而应成为合作深化和优化的新起点。

  显然,如何解开这场正在越来越紧的“死结”,考量各方智慧。

上一篇:天台山海螺沟关闭 预计20日开放 下一篇:景观池无水 风景不太美
  • 相关阅读

    @2005-2018 闽ICP备2020019188号-8 “扫黄打非”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