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持续的特大干旱,给泸西今年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小春生产几乎绝收,大春生产面临严重缺水。
面对旱情,泸西认真落实水改旱作物的种植,改变传统观念,树立特殊年份特殊处理的思想,对水稻一类高耗水庄稼减少种植面积,特别是泡田有困难的田块,如常年的雷响田、台田、梯田等劝说农民水改旱,避免不必要的撂荒、耕地闲置,尽量选择耐旱作物和品种种植,比如田烟、蔬菜和玉米,尽量争取在大春节令内充分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将小春损失夺回来。据了解,根据核实统计,各乡镇可落实水稻种植面积5.85万亩,比上年减少3.15万亩,同比减少35%。
同时,水改旱农种由农业部门监督种子经销商做好调供,并及时调用备荒种子储备以解决农民种子紧缺之需,确保种子是优良抗旱品种。
在水改旱过程中,泸西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在“水路”不通的情况下,确保“旱路”畅通无阻。加大玉米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技术力度推广,节约农业用水;大范围推广蔬菜地膜覆盖,在常规蔬菜地上推广,在水改旱后的水田种菜田块上推广,在重点基地内实施膜下滴灌技术;新建现代设施农业蔬菜大棚和小拱棚建设,在上一年完成现代设施农业蔬菜大棚和小拱棚建设基础上,再增加钢架、水泥架大棚,确保最大程度上实现节约用水。针对分布该县8个乡镇,主要作物为水稻、玉米、蔬菜、马铃薯、优质梨的农作物,实施大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稻、玉米、马铃薯、蔬菜、优质梨推广配方肥,建立核心样板区;实施粮食作物间套种技术,玉米间种豆类模式、马铃薯套玉米模式、果园套粮模式、水稻多样性间栽模式。因地制宜,适时播种。保证大田移栽用水的田块,安排在5日至10日完成水稻旱育秧,不能保证移栽用水的田块,要安排在底前完成旱育秧;在其间,指导农户扣种稀播,增加秧龄弹性。大面积透雨后及时播种玉米并覆膜;在高寒山区、半山区乡镇,等土地回潮地区开春后及早播种并覆膜,提倡实施育苗移栽并覆膜的栽培法。在有水源保证的田块,按节令要求和市场需求安排好蔬菜播种时间;没有水源保证的地块,根据实际气候状况,选择适合品种适时播种。加强对现有果园的管理,尽可能地完成春灌并及时追施花肥,保证座果率,增加农民收入;计划新植水果的区域,尽可能选择有水源的地块进行种植。
同时,该县努力筹措抗旱生产资金,积极协调涉农资金,简化农业贷款手续,确保大春生产所需;努力争取上级抗旱资金,全面掀起抗旱保春耕的热潮。各级防汛抗旱部门根据旱情的发展变化,加强旱情监测、预测、预警,做好旱情分析评估,制定周详的防旱抗旱措施,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做好指挥调度工作。协调气象部门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