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租车行业近年来的发展均是以规模取胜,只有不断扩大规模、降低单车运营成本方能赢利。“随着高盛和联想等巨资注入,行业内的几家巨头在资金水平上已经相差不大,今后除了规模上的扩大,在服务质量上的竞争将更为激烈,”赵先生说,“说到底,租车业的实质是服务业,只有服务质量提高,才能最终站稳市场。”
而服务质量的体现是多方面的。虽然眼下租车业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但从服务业的角度来看,目前行业内存在着几大弊病,对消费者的利益造成影响、也最终牵绊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比如,沪上除友邻租车等具有国资背景的大型租车公司外,很多小型租车公司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了外地牌照,或者在外地小的保险公司参保。这一方面导致消费者在上海驾车时受到外地牌照交通管制制约,时间和空间上造成较大困难,稍不留意就可能吃罚单;另一方面因外地小的保险公司无法实现全国范围内的通定通赔,对消费者理赔也造成了极大影响。此外,相信很多租车客户会有这种经历:受到促销广告的吸引而来,明明每天只要几十元的租车费,却会在结算时额外多出其他不小金额的各种手续费。其实,除了日租金外,其他合理性的费用还包括车辆保险费、如超出规定行驶里程数的收费、超出规定时间的超时费。而有些租车公司则巧立名目:如加收一次性手续费、异地还车收费、代办违章处理收费,强行入会收取会员卡工本费……更有甚者,某些租车公司还设立了不计免赔保险费,如果顾客不事先支付这笔额外费用,发生事故后,一定范围内的车辆维修金额需由客人自行支付,而不是保险公司理赔。 如上种种,均可以说是租车行业整体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体现。针对此类现状,赵先生随即指出,企业想要快速发展,就必须能够真正设身处地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为其着想,细致地为消费者考虑到方方面面,提供便利、快捷、周到贴心的全方位服务。 租车发展前景广阔 行业标准呼之欲出 据国家统计局1月20日数据,2010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4371美元。随着GDP攀升、消费结构不断调整升级,汽车将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此背景下,中国租车业由于定位精准、需求量大,势必将在今后的5到10年内迎来更加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而随着行业的不断壮大,统一的行业标准需求也随之变得愈加迫切。谈到行业内屡见不鲜的一些“潜规则”,友邻租车相关负责人赵先生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从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出发予以重视,尽快催生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例如,由于目前业内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及规范,出于降成本、图省事的角度考虑,一些租车公司并没有对主险追加投保不计免赔。这意味着一旦汽车出险,送修费用中属于保险公司免赔率范围内的金额便要消费者自行掏腰包买单,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客户潜在的风险和费用。此外,由于缺少相应的收费明细标准,车辆划痕、轻微碰撞造成了赔偿“黑洞”——租车者在还车时,便会因此遇到租赁公司验车人员没有标准的“随口价”。个别汽车租赁公司还将此作为增加收入的“法宝”,屡试不爽。 2007年9月1日,国内首部汽车租赁行业管理类的标准——北京市地方标准《汽车租赁经营服务规范》正式实施,该《规范》统一了租赁企业的经营和服务标准,对汽车租赁双方的行为提出了明确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汽车租赁市场长期混乱的局面。然而随之过去3年多的时间,法规的制定停滞不前,汽车租赁行业对行业标准及行业监督的需求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此外,由于目前中国汽车租赁行业和出租车是放在一起进行管理的,所以在相关的政策法规上都还有一些问题有待突破。种种现状,均指向同一解决方案:尽快出台全国通行的行业标准、加强行业监管,共同促进租车业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值此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之际,赵先生向消费者建议,在选择租车公司时一定要审慎,订购前需详细了解所有相关费用、查阅专业人士的意见。尤其是可能会出现危及人身安全的不平等条款,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睛严格避免,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出行安全。而赵先生也代表沪上租车行业,呼吁行业法规的尽快出台,以期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进一步促进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